发布时间: 2025-04-22 发布人:
4月8日至12日,北京市和平街第一中学莲葩园校区高二年级师生前往成都,开展主题为“探索科技天府 品读古蜀遗韵”的成都研学活动。他们穿越古今、融汇文理,在历史烟云与现代科技的碰撞中,收获知识、成长与感动。这是一次行走的课堂,更是一场青春的觉醒。
第一日:成都之行,梦想启航
2000公里的路途,并未消减同学们研学的热情。在期待与兴奋中,他们终于抵达传说中的“天府之国”——成都。
研学首站,我们走进成都宽窄巷子,开启人文探索之旅。同学们穿行在青砖黛瓦的宽巷子,品味市井烟火,观看川剧变脸,感受到蜀地独特的生活美学和老成都的闲适生活。
夜晚的开营仪式,让同学们再次明确了本次出行的学习目的。老师们的谆谆教诲,成为一路平安的有力注脚。
第二日:不朽华夏 祖先智慧
告别了人间烟火,我们迎来了令人震撼的祖先智慧。都江堰,这一在课本中反复出现的名字,第一次真实地呈现在同学们面前。千年前的李冰,或许未曾料到,2000年之后,一群来自遥远北京的孩子们,依然在感慨他的智慧。在这里,我们不仅见证了治水时的勇气,更感受到华夏民族绵亘千年不灭的血脉。
下午,我们踏入映秀漩口中学遗址,在倾斜的教学楼体和永远定格的时钟雕塑前肃立。破碎的砖墙间,裂痕如同凝固的惊心动魄,而台阶旁盛放的波斯菊却倔强地述说着新生。同学们肃立在纪念台,聆听讲解员含泪讲述“吊瓶医生”守护生命的真实故事。在地震体验馆感受地动山摇的瞬间,掌心触摸墙体裂痕时,对“生命至上”的抗震救灾精神有了切肤体会。集体默哀后,我们在重建的羌寨民居里书写“山河有恙,人间有情”的寄语,将中华民族风雨同舟的精神力量烙进年轻的心魂。这一路上,未曾听见同学们的欢声笑语,唯有沉默与啜泣。但研学之路还要继续,同学们擦干泪水,走进下一站——川菜博物馆。
作为中国四大菜系之一,川菜以其独特的麻辣味道和丰富的烹饪技巧闻名。在豆瓣晒场氤氲的酱香中,我们开启了味觉之旅。同学们亲手翻铲发酵中的郫县豆瓣,观摩宫保鸡丁“荔枝口”调味的精妙。竹椅上端坐品盖碗茶,老茶倌铜壶悬空注水,茉莉香随蒸腾热气漫溢唇齿。戏台前川剧演员抖袖回眸,靛蓝脸谱幻化为金,引得满堂喝彩。钟水饺的椒麻、赖汤圆的流芯,将“一菜一格”的川菜哲学化作舌尖百味,完成从灶火江湖到文化传承的立体认知。
第三日:自然盛景,国宝寻踪
第三天一早,同学们告别昨日的沉重,兴奋的来到大熊猫基地,共同探索国宝熊猫的秘密。同学们不仅从视觉上真实感受到了熊猫这一物种的独特魅力,更从生物、地理、历史等不同角度,重新认识了大熊猫,积累了知识,践行了户外课堂的学习任务。
下午的青城山之旅,更是充满人文与自然之美的行程。沿着苔痕斑驳的石阶拾级而上,古楠木下与师长论陶潜谢朓,鸟鸣泉响应和着诗词平仄。天师洞前凝望阴阳鱼藻井,檐角风铃摇碎香火青烟,道家“道法自然”的哲思随晨钟暮鼓沁入心间。千年银杏筛落的碎光里,师生执卷共读的身影与山间云霭相融,茶盏中沉浮的竹叶青倒映着满山苍翠。此间山水不仅雕琢出道教圣地的风骨,更在松涛雾海中沉淀出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的深意。夜晚一顿地道的四川火锅,不仅消解了疲惫,更让同学们体会到地道的巴蜀滋味。席间,大家还体验到了极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
第四日:古今之美,一飞冲天
第四日上午,同学们到达素有川西第一古镇之称的黄龙溪古镇。明清时代的建筑比比皆是,保存完好。红石铺就的街面,木柱青瓦的楼阁房舍,镂刻精美的栏杆窗棂,无不给人以古朴宁静的感受。
成都不光以人文自然闻名于世,更是中国重要的飞机制造基地,这里是中国大飞机C919的诞生地。下午,在商飞基地的试飞员带领下,同学们共同了解中国大飞机的故事。在这里,大家不仅了解了中国发展自身大飞机的历史和重要性,还进入按1:1比例还原的C919驾驶舱,聆听专业讲座,模拟塔台操作,全面感受中国腾飞的密码。
第五日:巴蜀之源,神秘三星
在成都的最后一站,我们走进神奇的巴蜀古国,在三星堆遗址博物馆中探寻中华文明在上古时代的深远影响,了解三星堆的历史,搭建严谨的史学学习框架。
五天时光,我们丈量了青城山的云霭松涛,触摸都江堰千年不息的智慧脉搏;在宽窄巷子的烟火气里解码生活美学,于三星堆青铜神树下窥见古蜀星河。舌尖浸润过川菜的百转千回,掌心感受过C919大飞机的科技锋芒,眼眸铭记着熊猫幼崽的憨态与映秀重生的倔强。当黄龙溪的檐角斜阳漫过研学手册,那些浸润着历史体温的砖瓦、震颤心灵的民族精神、碰撞古今的文明对话,都化作青春行囊里璀璨的星光。
愿这些跨越时空的对话与感悟,成为我们纵览山河的底气,奔赴未来的行歌。
供稿:高二年级
供图:高二年级
核校:白 林
核发:杜 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