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9-12-12 发布人:
2019年12月10日,我校区区级骨干李晶莹教师开展了主题为“探索心理学技巧,规范学生的行为”的教学沙龙活动。旨在和老师们探讨如何落实学科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心理学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有一定的干预效果,把心理学理论运用在教学中可以改良教学方式,建立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而有效的规范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李晶莹老师与大家分享了美国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操作性强化理论。
李老师首先解释了不同的强化物对学生学习行为的激励作用。在教学通过强化能有效的控制和激励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习得良好的学习行为,纠正不良的学习行为习惯。斯金纳的强化类型分为5种:正强化、负强化、呈现性惩罚、撤消性惩罚、消退。李晶莹通过总结在在教育教学管理中的具体案例来解释如何运用斯金纳的强化理论。例如:当课堂上学生出现的违纪行为,如果将呈现性惩罚和负强化组合起来使用,可以让学生减少一个不良的学习行为,习得一个良好的学习行为。接下来,李老师通过阐述心理学上“习得性无能”的原理,提出学生不能靠毅力和理性支撑很长时间,要想学生在学习上得到长期的可持续性的发展,一定要让他获得成就感、树立自信心、最终培养学习兴趣。特别是关于学困生的帮扶问题,李老师强调,学困生需要用正面管教的方法来转化学困生。最后李老师强调,关于学生学习行为的培养,方法不是单一的,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并且教师和学生的情感沟通是所有方法的根本。以情感人、以情化人,是教育教学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