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9-11-28 发布人:
2019年11月25日下午第二节我校区李冬生老师为来自北京市远郊区县的10位教师奉献了一节地理学科的开放实践课《欣赏生活中的色彩 学习教材中的气候》。
地理素养包括地理知识、地理方法、地理能力、地理态度、地理情感等,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气候部分知识是初高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中考的必考内容。李老师从生活中出发,从生活中搜集大量的地理素材(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衣着打扮,自然风景,以及在不同气候条件下传统民居图片)以来自怀柔区汤河口中学(位于北京市的最北端的喇叭沟门)的老师出行路线入手,带领学生们走进怀柔,从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为切入点,带领学生们分析为什么北京城区与喇叭沟门乡赏秋的时间出现了差异,这种差异对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带领什么样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天气和气候有什么样的影响等一一进行了分析,又又从中尺度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同纬度的北京市相比,赏秋时间不同的原因是什么,我国赏秋路线从北向南逐渐推迟的原因等等。在到大比例尺的地中海沿岸,层层推进,逐渐展开,把生活中的气候现象与地理知识教学紧密的结合起来。让学生们学会了生活中的地理。
从时事入手,学习与时事相关的地理知识:根据近两年的中考题发现,“一带一路”、中国的朋友圈是热门考点,本节课就习近平11月出访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参加“金砖五国”会议为切入点,就中考考点中出现的人种、语言、宗教、天气、气候、海陆位置,影响因素,进行判断分析,就中远海运投资比雷埃夫斯港给当地带带领什么影响进行讨论,对中欧陆海快线的建设实施给中东欧带领的积极影响进行了分析。让学生在了解国家时事的同时,也要了解其地理知识,用地理学科的视角解释时事现象,提升学生们地理站,提升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
抓住典型事例,全面分析到位,注重答题技巧的引领。比如海南的火山村的石屋和希腊的橄榄油广泛种植都是当地人在长期的适应自然环境的生产生活缩影,如何让学生们用地理的视角观察周围的世界,用地理学科知识分析清楚其成因,这就在老师日常生活中的耐心的引导。教会学生要注重地理学科的专业知识的积累,从所给材料中找出显现和隐含的信息点(包括图、材料),再与所问问题向相联系,教会分析的方法。努力贴近正确答案。
梳理知识结构,提升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地理的碎片知识很多,向葡萄珠一样,让学生们无从下手,如何让更多的葡萄珠不散落,能互相串起来,就要有知识的骨架,让骨架把散落的葡萄串起来。所以,学法指导也很重要,李老师在讲了3个案例之后,带领学生梳理天气与气候的知识框架,从天气与气候的组成因子,区别与联系,从使用专门的地理工具,到影响因素的相互影响,到人类活动对天气与气候的影响,再到习近平主席提出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同舟共济到合作共赢创建美好未来。将地理教学与时事政治,爱国教育紧密的结合起来。
最后,听课教师从课的引入、问题的切入,问题的设置,易错点的潜伏,到材料的运用;从问题的讲解到学生们的分析,从板书的设计,到课件的制作;从材料的收集与整理、到学生掌握知识的预设评判;从课程进程节奏的把握,到问题难易程度的把控等环节对李老师的课给予一致好评,并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落实核心素养,培养学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是每位地理老师的职责!